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203班 親師座談會 ( 教案成果 與 座談花絮集錦B )

                             203班 親師座談會 >> 家長熱情參與  . 座談圓滿成功 ~ ~  ~!!


                                  大家開心輕鬆的相聚,享受茶點話家常~~~暖身活動~!

                                   聚精匯神的欣賞同學們參與的美學教案影音創作~!


 
話(畫)我的這一班  同學作品成果展示
      


                                   
                                              ~   與家長們開心合影留念 !

       


                                               聽取家長寶貴意見 , 現場互動提問 !








203班 親師座談會 ( 教案成果 與 座談花絮集錦A )

203班 親師座談會























 ( 教案成果 與 座談花絮集錦 )

陸興中學 103 學年度 203班 親師座談會



103學年度親師座談會

   本人非常高興這次親師會舉辦的非常成功 , 家長們的熱心參與是本班莫大的福氣 ; 我自從事教職以來 , 向來相信只要用 去帶領班級 , 就能成就最棒的學習環境﹑造就幸福成長的學子 , 雖然歷屆的學生成績表現不盡相同 ,但我自信帶過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 , 總是本著良善的本心去面對課業﹑生活﹑和校園的人際交流 , 當然身為學生家長 , 最擔心的必定是孩子學業成績的好壞,,
這次有特別提出教學方面幾項寶貴意見的家長 , 我必定會再特別留心加強孩子比較不足的部份, 至於給本班的讚美,我也代表全班虛心接受 ,並感恩你們大力的支持 , 畢竟現今的社會環境不如從前單純 , 孩子的品格好壞,真的需要校方﹑家長與學子本身的相互配合 , 讓我們一同期許更好的學習成績與和樂的教學氣氛能使本班更上層樓 , 隨著歷屆優秀的學長姊腳步漸漸邁向美好未來。

    在此也鄭重的感謝家長能體諒我有時會安排學生抄經祈福﹑訓練靜心 , 必竟有些學生家中信仰並非佛教 , 我也非常尊重各大不同的良善宗教 , -且我相信佛學中的生活智慧與善良及意念與各偉大的宗教並不牴觸 , 當然也歡迎日後各教育課程的師生參與活動時, 同學帶來其他好的宗教理念與故事也能和班上共同分享 , 最後還要謝謝本班這麼多位的小老師 , 你們對於課外的學習活動的認真參與 , 讓我也獲益良多 , 讓我們相互為師為友﹑學思相長 , 當然杜媽還是要嘮叨兩句 : 「常常勉勵自身課業修為 , 時時體恤親師友輩」這才是家長和老師最深的期盼。

震驚的德國教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優秀雜誌教育文章分享
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
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在德國時候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但是现在卻從中發現了很多意外的東西:
1、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大陸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7、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
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詩了等等,
其實這些淺薄虛榮根本是:沒用!!!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
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
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
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吃了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
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
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
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
中國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
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
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
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
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
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
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民教育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
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鑒借!
朋友們,我們要對"起跑線"和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重新的認識了。
把孩子當 硬碟" 的後果  就是:
毀了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的未來。

給這樣的教育一個讚,分享給有小孩的家長吧!

春有百花秋有月 ( 配樂唱誦 )





無事掛心頭,人間好時節



宋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  佛 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佛偈很有禪意,俗家人亦不難理解。直至今日,很多名寺古剎做大法事時,僧侶、信眾都把這偈詩當讚歌唱,清心醒腦。別看輕此二十八個字,它是宋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一生修行的智慧結晶。
( 參 考 資 料 )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November 26, 2010
轉載心耕一畝田部落格
有緣居士網頁
無門慧開禪師語錄》,又稱為《佛眼禪師語錄》、《無門開和尚語錄》、《無門和尚語錄》,由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撰,侍者普敬、普通等編,於淳祐九年(1249年)刊行,收入《續藏經》。
全書共兩卷。卷上收錄了慧開禪師自嘉定十一年(1218年)於安吉報國寺開法以後,歷天寧寺、黃龍寺、顯親崇報寺、廣化寺等十會之上堂語;卷下則收錄了其告香、普說、小參、贊佛祖、偈頌、真贊等。

無門慧開很年輕便出家,遊遍名山道場,探訪名師,追求真理,但一直找不到覺悟之門,後來師從江蘇萬壽寺月林和尚。月林教無門慧開修一個「無」字,可惜六年仍未找到悟道的契機,於是對佛祖發誓,若不參透「無」字,便不眠不休,若偷懶睡眠,便全身潰爛,體無完膚。他常在夜深人靜時苦修,有時太累想睡,便把頭撞向柱喚醒自己。結果,在某日清晨,萬籟俱寂,無聲無息之中,無門慧開突然聽到排山倒海的擊鼓誦經聲,心中豁然開朗,頓悟無即是有,領會了無相、無念、無性的真諦。後來,宋皇理宗封無門慧開為佛眼禪師,並常召他入宮講道弘法,最後更奉旨開創仁王寺。


宋.無門慧開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春天百花爭妍,秋夜明月高掛,夏日涼風徐徐,冬季白雪皚皚,春夏秋冬各有美好景致,如果我們能將生老病死的無常,以及榮辱得失的好壞,都不掛在心上,便能享受前述種種美好,也就是人間最好的時節了。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若無閒事並非真的「無事」,而是心不為發生之事所影響,無論外在如何變化,內在依然維持平靜無波的心境。這是一種自在的修練,與個人生命態度、生活歷練息息相關,需要不斷練習,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曾經,有位朋友在我的部落格留言:「有人問是山高,還是海深?傷,有多重?痛,有多痛?誰人回答。」這些話問得心酸,教人心疼,雖不明白真正原委,但能理解這份心情,很想分享勵志性話語,與朋友共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課題,面對難題或困境時,我們容易看到自己的委屈與不幸,認為幸運之神沒有眷顧自己:「為什麼我這樣,而別人卻是如此美好和幸福?」

別人也許看似幸運,可是背後往往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和努力,或者說,別人幸運與否都不是重點,重要是自己如何在現有情況下,改變目前心境。怨懟、心有不平,或覺委屈與不幸,都是一種負向心態,可以一時情緒宣洩,倘若長此以往卻只會讓不利於己的情況更加不利而已。我始終相信「人的意念(潛在意識)決定一生的好壞」,深知可以透過方式進行「腦內革命」,必須有意識地強迫自己從「不喜歡、不願意、不甘心接受」,慢慢轉化為肯定接受,進而感恩!腦內就會出現α波而分泌腦內嗎啡,內心便能迴盪著音樂,生命因此充滿了歌聲。

「傷,有多重?痛,有多痛?」無人可以回答,但「放下」卻是最好的答案。會計學上有個基本概念:「借貸平衡」,生命亦然,設法維持內在平衡才是圓滿的人生。生命長河,時而平靜無波,時而波濤洶湧,充斥著不適意;生命會有烏雲密佈、傾盆大雨的時刻,面對諸多生命的不圓滿,又該如何維持平衡呢?

我心中的答案是:「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既然跌倒了,一定要抓一把泥土爬起來!」痛、苦,當下或一段時間的感受,因為痛,因為苦,我們學到了同理、寬容或慈悲等正向能量,當心靈有所滋長,且不是以創傷或痛苦傷害自己,那麼,得與失之間形同「借貸平衡」。生命的不圓滿因感恩而圓滿!感恩,緣於我們努力學到正向能量,奮力「抓一把泥土,爬起來!」而生命的深度和廣度,也就這樣被一層又一層地堆積起來了。

生命長河中,無論過去、現在發生了什麼,或者,未來可能遇到什麼,只有做到了心不受影響,才得以「無事掛心頭,人間好時節。」






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佛學即生活)



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法師
 





無門.慧開禪師  1183—1260

是宋代著名高僧,字無門,杭州人。
幼年出家,廣識經論。

于萬壽寺崇觀參趙州「無」字公案而得悟,紹定二年(1229),
為給皇帝祝壽而撰寫《無門關》一卷,
被譽為禪門三大聖書之一,
與《碧岩錄》、《十牛圖》齊名。

無門慧開禪師不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一位詩僧。
他一生寫了大量禪詩,表述自己的修行體驗、
和對禪法的見解,他的很多詩歌都以富含禪理禪機,
成為佛詩佳作,在禪門中代代相傳。
他的《飯熟已多時》便是其中的代表,詩云:

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自然隨緣
無門禪師的這首詩偈,正是根據趙州禪師的公案而作,
詩歌前兩句「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是說很多禪子,都是以一顆向外馳求的妄心,
來尋覓悟道的方法,其結果是越心外求法,卻與道越遠。

於是在禪宗史上,有很多禪僧為了早日明心見性,
便行腳朝山想得到名師的指點,其結果花費了很多功夫,
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最後也沒能悟道,反而弄得自己面容憔悴。

禪宗史上有很多高僧,都反對禪子外出行腳參訪,
認為這樣並不能夠使人早日悟道,反而會障礙自己的證道。
趙州禪師曾在八十歲時行腳參訪,結果非但沒能證道,
反而還消耗了時間和精力。

於是禪門便有人評價趙州禪師行腳一事說: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因心頭未悄然。
及至歸來無一物,始知空費草鞋錢。

 
無門慧開禪師認為,若禪子不能觀照自心,只知心外求法,
這樣的禪僧就像當年的趙州禪師一樣,到處尋師訪道,
最後一無所獲地回到原來住處,才知道知己白費了一番功夫。

這種看似求道的方法,其實成了修道的障礙。
其實,真正的悟道是不需要心外求法的,
只要有「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的心,
你會感到處處都是道場,你處處都可以豁然開悟。

正因於此,某尼師在其悟道詩中云: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修行之人若是帶著分別心和妄心來求得悟道,
反而浪費了時間,導致悟道了不可得,
因而,「翻令所得遲」了。

後面兩句「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表面意思是說,
如果早知道燈和火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現在飯早已煮熟多時了。


其內在本意是說:

當一個禪子能夠放下自己的執著,拋棄你的分別心,
用心靈去觀照體驗內在的本質,在日常生活的一般行事中,
去體驗禪法真諦,你就可以一朝體悟,見自如來自性,
你的生活才能變得自然而灑脫,單純而圓融。

 
慧開禪師認為,修行都是在平常生活中實現的。
所謂穿衣吃飯、運水搬柴皆是禪,不需你去千般思量、
萬般執著。慧開禪師這種「日用是道」的思想,
是繼承前輩禪宗高僧的觀點而形成的。

關於在無分別的日常生活中證道的理念,
禪宗史上有很多高僧都有自己的見解。
有一次,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

「僧人修道,還用功嗎?」 
大珠慧海回答:「用功。」

 問:「如何用功?」                
答:「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問:「所有人都是這樣,他們跟你的用功一樣嗎?」

答:「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
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一樣。」

大珠慧海認為,只要隨緣任性度日即是用功,
即是無修之修。
其「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之語,即源於此理。

已明瞭者也是餓了吃,困了睡,
在外相表現上與常人無異。
他們的心總安住於當下,再無馳求,
對外境之違順便能不拒不迎,
自然隨緣。
如此「饑來吃飯困來眠」,
與佛道合,才是用功。
常人心思總在造作分別,不能停歇,
于諸境上百種追求,千般計較。

遇順境者,則千方百計留之、戀之;
遇逆緣時,則費盡心機除之、去之。
若圖謀不成,則憂上添憂,怖上加怖,
乃至惶惶然不可終日。

至此境地,食不甘味,寢不成眠,
雖求「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亦不可得。

明白此理之後,無論吃飯睡覺,乃至日常生活中種種行為,
皆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隨緣度化。

慧開禪師在這首偈頌中,正是以趙州禪師的「吃茶去」、
「洗缽盂去」的公案,告訴我們,禪門的修道,
並沒有特別奇特之處,它讓我們心不外求,觀照自心。

通常讓禪子在日常吃粥、洗缽、喝茶等無功用的動作中,
讓學人領受佛法,從不特意去論究迷悟、凡聖之話語。


顯示禪法無非是:

從日常之行履中去領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