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校園兩性關係(兩性平等委員會推薦書籍)

校園兩性關係
晏涵文

【內容簡介】青少年學子面對異性交往、色情媒體、老師性騷擾、同學性騷擾、自慰、愛戀、性幻想,常產生不正確的觀念與行為,身為教師,您要如何因應 同學們的青春心事與性事?本書針對校園情事有精采務實的案例與剖析,值得您細讀,並在教學中印證,以建立師生間良善、美好的關係。
【作者簡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博士候選人,杏陵醫學基金會家庭生活與性教育中心主任,致力鑽研性教育及愛滋病防治教育,著有〈婦女與愛滋病的關係〉、〈教師 如何實施性教育〉等多篇專文。

【目錄】壹、親密關係

1.邀約的藝術-如何做男女朋友

2.青蘋果的滋味-異性交往

3.幻滅的開始-分手       

4.愛你在心口難開-愛慕

5.愛人同志-同性戀貳、少年維特的煩惱



1.女人的奇蹟-月經

2.「腎虧」症候群-自慰

3.吹皺一池「春水」-色情媒體

4.苦澀的禁果-婚前性行為

5.小媽媽的天空-懷孕風波

6.小心中鏢-性病參、「真愛」就是不要受傷害



1.管不住的身體-師生性騷擾

2.上下其手-同學間的性騷擾

3.大鯨魚與小蝦米-校園性騷擾

4.與狼共舞-約會強暴

5.凋零的蒲公英-亂倫肆、另類的性行為



 1.隔牆有眼-偷窺     

2.意淫羅衫-性幻想

3.另類「收藏家」-戀物症

4.顛鸞倒鳳-扮異性症



校園情殺事件 ( 重 大 新 聞 回 顧 )

從校園情殺事件看兩性溝通問題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院
作者:王順民 (20081210 16:13)
清大校園情殺 王水事件

震驚台灣社會的清大校園情殺事件,隨著加害當事者的假釋出獄,再度引起了大眾的注目,只是,如何要有激情過後的人文省思。


基本上,傳媒緊迫釘人的大幅報導,其用意為何?究竟是傳達了那些正面的機會教育?而更為根本的提問乃是:這十多年下來,台灣地區校園之內以及學校之外,關於兩性之間交往互動的陪同協助機制,是否已然穩健運作?就此而言,當媒體與民眾還是以窺視的角度,來探究該起的社會事件時,那麼,相關報導充其量只是某種茶餘飯後的談話素材,而無助益架接在從兩性溝通、情緒管理、抗禦減壓、分手技巧與生命教育等等的全人關懷旨趣上,藉此彰顯出「有緣、有份而且又能夠長廂廝守」抑或是「鬆開手,是最美的祝福」等等的人性想像和真實對照!准此,相應於這起的校園情殺事件,主責機關理當低調地不去特意說明該起假釋申請案的相關進展,而大眾傳媒盡可能也要避免密集與擴大報導所可能產生的渲染效應,這是因為:



 首先,該起的校園情殺,原本就是一件犯罪行為,因此,關注的焦點所在自然就不在於高學歷與專業的犯罪手法,而是如何還原回到「智慧型」或是「蠢蛋型」犯罪型態的背後,其所實有也正是從過去到當前這一群新生世代所共通擁有之羸弱不堪的心智年齡和認知態度,就此而言,與其去突顯王水溶屍的專業手法,倒不是去思索興起殘酷手段的初念之際,有無相與對應的消解或是扶持的保護機制,而不是逕自讓三角戀愛的多造關係人,單獨地去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憎情愫。以此觀之,過於將兩性交往界定在神秘領域的私性行為,這使得讓好聚但又能好散的必要性分手,經常都只能寄望在脆弱的人性誘因上,至於,該種人性對賭的結局下場,經常都是一曲不堪回首的生命悲歌!



 至於,當媒體大幅報導之際,某種程度上,也是不斷在刺傷與戕害已漸漸癒合的心靈傷口,特別是受害者與加害者一干無辜的家人,誠然,「死者為大、生者為重」的基調原則,理當是要被清楚地塑立,因此,要不要寬恕加害者抑或是能否走出灰暗的陰霾等等道德式命題的人身好奇,就應該要給予相關當事者一個冷靜的思索空間,畢竟,糾結在有限的人性、羸弱的心靈以及無知之幕,其所招致產生的各種非預期後果,不僅早已超乎當時的單純想法,更是某種無以復加的人生喟然;連帶地,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悲劇」、層出不窮個案加總之後的統計「數據」到更叫人錯愕的「慘劇」,點明了國人不能再以「戲劇」的認知心態,來看待這些不堪的社會性虐待情事!



 總之,關於清大校園情殺事件的人文思索,直指出來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此一「情」字這條漫漫長路,其所突顯的皆是如何朝著圓滿結局的方向前進,並且將會是一輩子的修煉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